细菌性角膜炎是20世纪60年代最主要的感染性角膜疾病,70年代以后病毒性角膜炎、真菌性角膜炎、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迅速增多,但细菌性角膜炎仍是当前发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。
细菌性角膜炎的发展趋势是机会感染、混合感染及耐药菌感染不断增多,给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,必须给予高度警惕和重视。
01细菌性角膜炎常规治疗方式
局部使用抗生素,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、妥布霉素滴眼液等,是细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。但有研究表明,长期、大量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会造成各种眼表、角膜的损害,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剥脱、泪膜稳定性下降、角膜敏感性下降、角膜神经损伤等,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。
临床上也时常见到对抗生素治疗反应差,溃疡经久不愈,甚至并发角膜穿孔的病例。因此,对于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,在使用常规抗生素药物的基础上,有必要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,辅以综合治疗以缩短病程,提高治愈率。
02次氯酸滴眼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
2019年,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的王凡等进行了“0.01%次氯酸局部滴眼治疗细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”。
研究者选取2018-08/12 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共60 例60 眼,随机分为2 组,常规治疗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30 例30 眼,联合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0. 01%次氯酸水溶液局部滴眼,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。
研究表明:联合用药组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(P =0. 005),但两组治愈率(P=0. 643)、最佳矫正视力(P=0. 787)无差异。两组患者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发生率无差异(P = 0. 643)。两组均未出现角膜穿孔、角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,联合用药组患者使用0. 01%次氯酸滴眼无明显角膜刺激症状。
A:治疗前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,见大量急性炎症细胞浸润,未及菌丝及阿米巴结构;B:治疗前前节OCT 图像,提示角膜浸润深度约为中层基质;C、D:治疗前裂隙灯照相,见角膜鼻侧近瞳孔区类圆形溃疡病灶,直径约4mm,荧光素染色阳性;E、F: 治疗3d 裂隙灯照相,溃疡面积缩小,角膜水肿减轻;G、H:治疗6d 裂隙灯照相,溃疡已愈合,荧光素染色阴性。
综上所述,次氯酸联合用药治疗周期更短,角膜上皮愈合更快,视力恢复也更快,且未出现明显并发症,患者未出现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,次氯酸在角膜溃疡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。
